堅固 安全 綠化 美學

何謂隔震What is self-built?

抗震設計種類

台灣主要抗震設計可分為耐震、制震、隔震(免震)三種,其中耐震又稱「抗震」,工法最成熟,泛指一般依建築規畫施作的建築,單以主體梁柱結構、不用其他輔助工具吸收地震能量。921地震後政府已修訂台灣建築法規,重新制定抗震係數與抗震標準,因此921地震後申照興建的建築,只要符合法規規範、達到規定抗震係數,一般來說都可稱為抗震宅。

制震又稱「減震」,主要利用制震壁及制震器輔助消化部分能量、減輕主結構負擔,以漸少位移、變形、破裂等問題。制震設計分兩種工法,一種是減少建築物搖晃,如101大樓採用的風阻尼器,另一種則是增加結構建築物抵抗地震的能力,如採用日本新日鐵VEM阻尼器的「仁愛帝寶」。制震是目前市面上建商採行最多的抗震工法。

隔震又稱「免震」,透過裝設在混凝土基礎與主體結構柱之間的隔震層阻隔與吸收地震位移能量,可將能量隔絕約70%,再由主結構吸收剩餘部分,成本與施工難度最高,是市面上最高級的抗震系統。這種抗震工法在國外為橋梁、醫院、博物館及頂級豪宅使用,國內如建案「陶朱隱園」、「松濤苑」,公共建築如故宮南院、北市防災應變中心、慈濟醫院等,均採行最先進的隔震工法。

何謂隔震

所謂隔震就是在建築物的基礎或低樓層處、透過隔震器將建築物的擺動、轉換成建築物對地面的橫向位移,地震能量由隔震器吸收,減輕地震對建築物的擾動。如此隔震建築物就能大幅降低扭曲與彎曲,因而降低構造及設備的破壞。

隔震效能

首頁 /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