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固 安全 綠化 美學

江湖在哪裏—台灣農業觀察

整個事件是從楊儒門開始的。

楊儒門,當年被稱為白米炸彈客的26歲青年(後來有人稱暴徒、有人稱英雄),接二連三在公共場所以貼有”政府要照顧人民”、”反對稻米進口”紙條的炸彈、企圖喚起政府對農民生計的注意。

 

我從小是被教導台灣是農立國的。我也從小被教導描繪”春耕、夏耘、秋收、東藏”四時農家樂的美好景象;因為沒有家住鄉下的阿公阿嬷,我對於鄉下、對於農民生活的印象完全來自書本。

 

你一定像我一樣聽說哪個農村出身的孩子,在父母的栽培下,到美國又是讀了碩士又是讀了博士—聽起來不錯嘛,務農都可以送孩子出國讀書,看來務農也不太糟嘛。但是我們來看看60年代農民的生活,包含在田賦中附加的縣市費、鄉鎮所得稅、村稅,還有各種奇怪的加隨賦征購、加肥料換谷、加房捐、賦稅、防衛捐、綜所稅;此外騎鐵馬要繳交車輛稅,遇到建設要繳”復興建設捐”、軍民合作站成立要繳交”軍民合作站經費”、水災要繳”水災捐”、義務教育開辦後,要繳交”教育捐”,家裏有人當兵、還有”帶征防衛捐”……以1966年為例,根據台灣省家庭收支調查報告顯示,年收入不到3萬元的農民,平均賦稅是同樣所得非農民的4.15倍。

 

來到70年代。1975年通過”農業發展條例施行細則”,台灣農業在政府的主導下,朝向機械化發展。事實是至1976年,農家來自農業收入,已降至總收入的38.94%。那麼其他六成收入打哪來?主要依靠兼作泥水工、鐵工、成衣加工、食品加工、以及外地子女寄錢回家等非農業收入,在台灣擠身入世界加工大國之際,沒想到我們的農民也參與到這些生產行列。

 

1976年,自立晚報新聞,一大簍重達40公斤的番茄、叫價僅50元乏人問津,然日本進口、每只單價80元的蘋果卻供不應求。還有雲林農友配送疏菜至果菜公司拍賣,領到的拍賣價款不夠支付運金、市場使用費、草籠、草繩加起來的支出。還有草屯農友從梨山運出三千多斤甘籃菜到市場拍賣,共售得四百九十幾元。平均一斤約四角五分七厘。在那個年代,看二林二秦的電影、一張票價值400斤甘籃菜。那個年代,我讀小學,正在學習農民對台灣的貢獻有多麼偉大,而政府又有多麼照顧農民。 

 

1996年,政府推動休耕政策,至2004年、休耕面積已超過稻米種植面積。

我們在記錄片”無米樂”看到老農談到種了一輩子的田,雖然明知道種多賠多,但就是無法放任稻田荒蕪野草叢生。”驚祖仙仔知曉會流目屎啦”老農笑笑說,但黧黑的臉怎麼看就是心酸。農民對台灣經濟發展的貢獻是無庸置疑的,但他們真的有受到照顧、受到公平的對待嗎?看完這本書,我心中浮現一個大大的問號。

分類: 閱讀好好玩
發佈日期: 2009年02月05日
觀看人數: 2255
回應: 0

我要留言

Name
Email
Post
0 回應
首頁 /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