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固 安全 綠化 美學

好城市,怎樣都要住下來

這是一個長住在西雅圖、有綠建築專業人士對於好城市的看法;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不斷的點頭(好像在聽老闆的訓示一般)、並且對於”好城市”有了更具體的認知。

 

最近台北市都更吵得沸沸揚揚,對於從事相關行業的我們其實是很心痛的。在與許多住戶的談話中,固然有利益取向的釘子戶、但有更多住戶是同意有關綠建築、安全生活空間的概念。我們可以透過了解都更、擁抱都更來讓居家環境更人性化,但有關整個硬體大環境的規劃,縣市政府本來就旁無責貸。

 

書中有幾個概念和我們現有認知(或是作法)相違,但我相信這些更是邁向”好城市”的要件。

 

新舊夾雜、收藏不同年代表情的城市  這其中的關鍵字是”多樣和諧”。有人以為煥然一新、充斥摩天高樓就是現代化城市,所以新建案努力透過容積移轉、容積獎勵,將住宅蓋得高聳入雲,這種情形、在台北市比比皆是。但這不是城市的真正面貌。建商總喜歡將建案命名為杜拜、米蘭、日內瓦、翡冷翠的,但我們明明就是台北啊。台北的城市表情到底是什麼呢?我們愛的真的是美侖美奐的歐式建築嗎?還是一棟棟面無表情的、雷同的超高建築?現在我們有一間全球排名25的美麗圖書館,將來我們會不會也有成為經典建築的美麗住宅?(美麗住宅≠豪宅)

 

從車的城市到人的城市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高架橋開始無止境向天空生長,地方政府也相信創造一個快速無障礙的行車大路、是政績的表現。但西雅圖政府可不這麼想,他們刻意讓筆直的馬路變得曲折,好讓汽車不能全速行進;在這方面的翹楚應該是屬於荷蘭,她是第一個嚐試人車平權的歐洲國家,三十多年前就有計劃地設計街道,包括縮減車道、並配合植栽、路樹、花圃等人車合流設計,讓車輛被迫減速慢行、使得行人可以更放心的在街道上行走。

 

我們從小被教育”馬路如虎口”,是因為馬路的路權從來都不屬於行人,但是街道人車平權的概念,在歐洲許多國家早已行之有年。這種不鼓勵車輛行走在城市人潮眾多區域的做法,除了讓大家盡量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更能有效保障行人安全。想想看,我們真的需要一個有30米大道、汽車可以高速通行無阻的城市嗎。

 

其他還有城市和水的關係(水岸只能做景觀住宅的開發嗎?建構大量的下水道吸納雨水逕流是種消極的做法、政府有沒有更前瞻性的計劃?) 城市和環境衝擊 (綠建築只能當獎勵嗎?為什麼不能成為必備條件?政府只能教大家拔插頭、穿短袖節能減嗎?有沒有更大方向的具體做法?) 等等……我們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有一個真正擁有自己面貌的城市?而且是每個人都想居住的好城市?如果你和我有同樣的疑問,建議你可以閱讀這本發人醒思的好書--”好城市,怎樣都要住下來”

分類: 閱讀好好玩
發佈日期: 2012年05月11日
觀看人數: 2391
回應: 0

我要留言

Name
Email
Post
0 回應
首頁 /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