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古老習俗包含中午飲用雄黃酒避邪,我聯想到成語”信口雌黃”,一時對於雄黃和雌黃的真面感到好奇,趕緊查了一下它們的由來,喔,原來是共生在同一礦脈中的含砷硫化物,雄黃呈桔紅色,化學成分為AsS,主要用來製作農藥、染料,中醫則將其入藥;雌黃呈檸檬黃,化學成分為As2S3,主要用來作顏料或退色劑。
至於”信口雌黃”的由來,想是和雌黃的作用有關。北宋沈括「夢溪筆談」提到當時改錯字的方式,一種是直接將錯字刮掉,但這種方式也容易將紙刮破;一種是另寫正確的字貼在上面,缺點是容易脫落;還有一種是用粉末塗在上面,古代紙是黃色的,用來塗改錯字的粉末就是雌黃,也就是古代的”立可黃”。
還有一種說法是晉朝太尉王衍,長的一表人才,而且年輕時就以才智過人,聲名顯於當世。王先生能言善道,且言行中如果被發現論扁有不妥之處,便立即隨口更改,並無定論,當時稱他這種談風為”口中雌黃”,後來演變為”信口雌黃”這種通俗的用法。不論是可以任意除去錯字、或是更改論點,”信口雌黃”代表的都是一種對自己說話不負責任的態度,明明是人類自己做的錯事,卻硬要扯上無辜的雌黃,如果雌黃可以說話,想必也要大聲說”干我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