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跟”日出東方”沒關係ㄛ,它和地理位置有關。
春秋晉獻公兒子重耳流亡國外時,鄭國對他很不尊重;後來返國即王位的重耳(晉文公)要報一箭之仇,聯合秦國一起攻打鄭國。
鄭國派出說客武之燭遊說秦王,大意是說鄭國在東、秦國在西,中間隔著晉國;一但攻打下鄭國,獲利可是中間的晉國哩!為避免晉國坐大、威脅到秦國,不如讓鄭國當東道主,未來秦國使者在東道上往來時,鄭國會盡地主之誼,好好招待貴賓。
這一番話打動秦王,鄭國因而逃過一劫。”作東”、”東道主”、甚至”房東”就是這樣而來的。如果當年是秦鄭聯手攻打晉國,現在的說法可能就不是做”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