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從小就夢想”改變世界”?在我們那個時代,女生大部份想當老師、而男生大部份想當老闆,我們的夢想僅限於自己的小小世界,甚至出不了台灣這個小島。但是賈桂琳。佛諾葛拉茲不一樣,她在大學畢業後,放棄大通銀行豪華的辦公室、以及前景無可限量的未來,毅然收拾行李直奔非洲,她讓我想起Robert Frost 的詩”The Road not Taken”—荒蕪蜿蜒及平坦綠茸的林中兩條路,我選擇了前者……。
現在全球很多慈善家,他們很樂於送上大筆捐款,去成就所謂的慈善事業。在賈桂琳的觀察中,這些慈善事業其實大部份都是”送魚”的行逕;開發國家以高額的農業補貼、購買糧食送給糧荒的第三世界,但是糧食吃完了,怎麼辦?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只要一頂蚊帳就可以有效防止虐蚊的攻擊,於是大批防虐蚊帳被送到非洲,但這些蚊帳用破了,怎麼辦?慈善家們在滿足自己的善行之際,卻沒有注意到贈送的物資用完了,工具壞了,糧食耗盡了,第三世界的人們又回到從前一貧如洗的生活。
當然我們不是說這樣的善行不好。賈桂琳親眼看到許多立意良善的慈善、救濟行動事實上是弄巧成拙的;這些行動或專案不但沒有達到救濟貧苦的目的,有時反而讓事情變得更糟。那麼該怎麼做呢?記得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在孟加拉創辦的微型貸款?這是典型的”魚竿”,它讓沒有擔保品的貧窮百姓,以個人相互擔保的方式獲得小額貸款,因而能夠創業或是養家活口。還有印度文塔卡斯瓦米醫生創辦的亞拉文眼科醫院—因為基因及飲食關係,印度人罹患糖尿病比例極高,而糖尿病導至眼盲的病人比例也高於全球,這對於貧窮的印度人而言無疑是一種詛咒。亞拉文醫院研發出品質不輸市面上人工水晶體的產品,它的價格是10美元一片,雖然貧窮的人們還是無法負擔這樣的產品,但是醫院有信心可以發展出一套商業模式,讓絕大多數人不需要仰賴慈善捐贈(可能一等就要好幾年)、就可以進行人工水晶體的植入手術。以一種可以獲利的商模式,來服務更多人、讓更多人有機會可以脫離貧窮,這是賈桂琳多年來參與、觀察援助第三世界活動所下的結論。
那麼這個從小立志要改變世界的小孩後來怎麼了?賈桂琳現在是非營利創投機構”聰明人基金”的創辦人兼執行長。這個機構宗旨是以投資的方式、在開發中國家開創可以永續經營,為當地貧窮人口提供醫療服務、乾淨用水、另類能源及住屋等基本民生服務的在地企業。該機構的亮麗成績包含投資亞拉文醫院的”遠距醫療”、巴基斯坦專為窮人提供微型貸款服務的金融機構 ”卡胥夫(Kashf) ” (該機構10年來為35萬女性提供服務,如今已經巴基斯坦最大金融機構之一)、為巴基斯坦貧民窟居民打造的”上帝之城”住宅計畫,以及專事生產蚊帳的坦尚尼亞”A to Z 紡織公司”。
蕭伯納曾說過”我們的智慧並非出自過去經驗的累積,而是來自於對未來的責任感。”比爾。蓋茲和巴菲特以百億美元進行慈善援助,這種壯舉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但是賈桂琳以對於人類共同價值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推動她心目中理想的公眾服務事業,卻是尋常你我可以做為借鏡的。誠如書中所提到的,世界上的每一個人,不論貧富,一定都有某些東西可以貢獻出來,前提是你有沒有這樣的心及行動。”藍毛衣”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我們常滿足自己送出去的魚,但真正有幫助的、卻是那些可以讓接受者獨立自主的釣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