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鳥類只能勉強分辨鴿子、麻雀、白鷺鷥的大部分城市人來說,花費二十年時間去追蹤單一鳥類的生態,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議的事;尤其是辭掉一份人們視為鐵飯碗的工作,成為全職的老鷹守護者,老鷹先生沈振中對於台灣老鷹盛衰研究、可說是用整個生命的完全投入。
台語被我們暱稱為”獵鷂”的老鷹,也許在全球各地都俯仰可見,所以從來沒有引起太大的注意。在基隆長大的沈振中,注意到長年在基隆山上盤旋的老鷹數量日趨減少,他成為台灣觀察老鷹生態的第一人--但是老鷹數量變少不單單只是北台灣的問題,而是全台的老鷹族群都有規模變小的現象;老鷹變少好像也沒有引起甚麼注意,畢竟這和經濟、和食安無關,再說台灣人太忙著注意政治的口水戰、或是藝人的小道消息了,總是在天空高處飛翔的老鷹、和我們好像也沒甚麼關聯。
到底是甚麼原因讓台灣老鷹變少?沈振中首先想到的是土地過度開發。當年青翠蓊鬱的山林紛紛在怪手的侵襲下禿了頭,想當然爾會破壞老鷹的棲息地。但開發應該不是元凶,看鄰近土地只有台灣1/34大小的香港,人口密度也高得嚇人,香港老鷹數量還是台灣的3倍呢。再看看日本,也屬於高開發國家,但日本的老鷹還可以悠哉悠哉在收割後的稻田漫步。沈振中後來又馬不停蹄前往印度、尼泊爾觀察老鷹,他曾在印度市區一棵樹上數到3百多隻老鷹,單單是一棵樹的老鷹數量加起來就比整個台灣老鷹還多,這些超過30%人民生活在貧窮線的國家,老鷹數量多到讓人無法置信。
究竟是甚麼原因,讓國外族群龐大到引不起人們興趣的老鷹,在台灣幾乎瀕臨滅絕?沈振中沒找到原因,倒是年輕的研究者林惠珊找到答案。學生時代的林惠珊,受沈振中一本關於老鷹的書啟蒙,讓她日後成為沈振中追鷹夢想的接棒人;她在後來的田野調查中發現,台灣老鷹的減少,竟然是因為台灣農田的農藥劑量過高(台灣每公頃農地農藥使用量47.33公斤世界排名第一,遠遠領先第二名哥斯大黎加20.40公斤;全球平均值為3.12公斤)。腐食性的老鷹,吃了農藥中毒死亡的鼠、鳥,也隨之中毒死亡。當老鷹死亡的速度大於繁殖的速度,台灣的老鷹數量於是日趨減少。
在紀錄片中,噴灑農藥的農田上佈滿了鳥屍,那畫面令人怵目驚心。這些堆積成山的鳥屍宛如礦坑裡的金絲雀,牠們用生命宣告這些農作物的致命性,而高劑量農藥的農作物最後都成為我們餐桌上的食物。別以為台灣老鷹的瀕臨絕種和我們沒關係,如果只是一味聚焦在農作物產量,不考慮土地與生態的共生關係,當台灣的農田有一天不再有鳥叫蟲鳴,天空也不再有飛翔的老鷹,那時的台灣寶島、可能會成為名符其實的鬼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