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年端午節吃了一顆1,800元的粽子了嗎?還是你吃了一斤360元、香甜而且方香撲鼻的香水蓮霧?我記得荔枝剛上市一斤也要250元,至於櫻桃呢,別談了,跟本就是以”兩”計價的。我和大多數人一樣,對食物的概念還僅停留在價格,但是對於食物在全世界重大事件的角色扮演,老實說,我懂得並不比我那讀大班的姪女更多。
你有沒有想過,今天出現在貨架上的食品,是被篩選後的結果。
全世界的蘋果超過7,500種,為什麼超市的蘋果老是那幾種?因為它比較甜?比較營養?你可能可以像我一樣立刻想到10個答案,但正確答案是”獲利”,你猜對了嗎?那麼是誰獲利?如果你知道印度農民因為貧窮而自殺、或是建立”賣腎中心”,有印度高科技農業”綠色革命”中心的旁遮普省、被聯合國公佈”在1995~1996年期間,有1/3農民面臨毀滅與生存危機”;斯里蘭卡的農藥中毒是全國第六大死因,在中國,農村的自殺人口是城市的3倍—或許你會反駁說亞洲本來就是比較貧窮落後,我們來看看西方的數據;1999年,美國最貧窮的50的郡中,只有一個是大都市,在英國,農業是所有行業中自殺率最高的,在澳州、農村也是自殺率增長最為急遽的地區(別忘了,我們也有台灣版的”無米樂”呢)。當我們在購買昂貴的農產品時,我們是安心的,我們以為是對於辛苦的農民的回饋,但是反觀全球農民的悲慘現況,我們才驚覺事實並非如此。
到底誰決定市場銷售機制?賣什麼?賣多少錢?到底誰是最大獲利者。作者拉吉。帕特爾繪製的”食物體系參與者與權利集中情形”最後竟然呈現詭異的沙漏圖型;就英、法、德、奧、荷、比這幾個國家參與者所完成的圖形顯示,沙漏頂端為3百20萬名農民/生產者、底端為1億6千萬消費者,然而中間最纖細的腰部—經過供應商、半製造商、製造商之後,全部集中在110個買家手中。如果這樣的說明你還沒有具體概念,那麼我將再以咖啡為例進一步說明;烏干達咖啡種植者以每公斤14美分的價格賣給中間商,中間商以19美分轉賣給加工廠,加工廠索取每公斤5美分的加工費…當這些產品經過層層關卡來到倫敦雀巢咖啡處理廠門前時,價格已上升到每公斤1.64美元了(這是原產地的10倍)。最大的價差發生在這裏,這批咖啡出廠時每公巾售價26.4美元。大約是咖啡種植園價格的200倍。
食物體系的核心企業因為規模龐大,不但可以影響農民該種何種作物、消費者該買何種農產品,他們甚至還能向政府遊說、甚至將影響力滲入國際性組織,以創造對自己有利的經濟環境。印度一方面銷毀數百萬噸農作物或任其在倉庫中腐爛、另一方面最貧困人口的食物品質卻達自1947年獨立以來最差。但這不是特例,今日人類糧食生產總量,已超越歷史上任何一個時刻,然而全球仍有超過1/10人口處於饑餓狀態--伴隨這8億饑餓人口的是10億超重人口,這顯示我們的食物供給,因為人為的私心操弄,陷入極度的不平衡。看完這本書,當我再度光臨超市的食品供應區時,突然覺得手中的購物籃好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