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當我收到信用卡公司歲末寄來一張我的財務分析、讓我知道我每年的花費,各項支出各佔多少比例時,我就知道我已經成了資料庫的位元,在必要時提供某種profile供作產品促銷用;往後我在網路上下單購物、或是我刷某張會員卡購物……我都忍不住要嘆口氣,知道我在那一刻成了無名無姓的一堆數字,當這些公司進行某些促銷,在適當的時候,我可能會變成the best choice,然後開始接受DM或是簡訊的轟炸。
甚至,連我們在便利商店消費,在那麼短暫的時間內,我們都被輸入姓別、年齡、以及購物內容,成為超商補貨以及促銷的依據;不論我願不願意,我隨時隨地會被載入某個資料庫、成為一堆數字,在某些時刻經過運算、資料採礦、分析、歸納,最後被某個行銷人員倒出來,貼上名條,噹,我會在最短的時間內、收到一封為我量身訂作的商品促銷信函。
事實上這本書的駭人指數不亞於恐怖小說。知道我們的衣、食、住、行早已透過收銀機、信用卡、電腦成為一筆筆行銷資料,那些我們以為私密的、不為人知的行為,早已被儲存在資料庫中、等著在某個適當的時候被拿出來使用,這種感覺就讓人不寒而慄。像我死也不透露我的胸圍大小,只因在網路上購買過bra,某天,我就收到同樣尺寸新品介紹的DM;還有自從我買過一張猛男光碟之後(咳,咳,是為了蒐集資料用啦),日後我的信箱就塞滿了同質性產品的型錄。
我想賣場是由類比進化到數位最好的例子。最早的賣場是由服務人員拿著顧客的購物清單替顧客服務的,後來演變成客戶推著小車子、穿梭在精心擺設的購物走道、不知不覺買了遠比需要多更多的商品;後來RFID被大量使用以後,我們就常常被灌輸這樣的未來—當我們推著購物小車行走在陳列更多商品、更深邃的購物走道時,我們小車上的電腦會快速搜尋我們的購物記錄,發出悅耳的聲音告訴我們,有哪些我們習慣性購買的商品正在特價,別忘了將它們從貨架上帶到購物車上—你能想像你的小車尖叫著”Joy,你常使用的痔瘡藥膏現正買一送一,別忘了帶兩條回家”。也許你會感謝這種溫馨的提醒,但是,我發誓我會當場砸了購物車。不管我要付出什麼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