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超愛看電影的人,所有經典電影我幾乎都可以朗朗上口,但是國片?有一部好像是小時後看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只記得畫面昏昏暗暗的,青少年打架事件?內容完全不記得了,只記得有很多很好聽的歌— 對了,我還租過”天邊一朵雲”DVD,只記得很多怪怪的畫面,還有怪怪的西瓜?內容也完全不知所云?我完全中了好萊塢的毒,節奏不夠輕快、明朗的,或是涵義太過深奧難懂的,我的大腦一律無法接受。
為什麼為想看海角七號?因為同樣愛看電影的朋友說”ho, 我們偶而也要支持國片啦。”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說,愛台灣說起來太廉價了,好吧,說愛國太也做作了,我只想用行動表示我支持所有努力的台灣人 (或是中華民國人?這幾年,我們飽受政治操弄,有時會忘了自己的名字。)
這真的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不特別賣弄,也不悲情,用來作襯底的日文情書又襯的恰到好處;整齣戲中好些對白引發戲院連連笑聲,但好幾次我也紅了眼眶。
談到台灣的文化,就是一部殖民地文化,但是對於這些曾經統治過台灣的國家,不論他們曾經留下任何傷痕或建樹,台灣人一律以溫潤及包容的心態看待。海角七號劇中50年前與50年後、中日戀人的愛情都一樣感人,在南台灣海角地、亙古的海浪輕推細綿沙灘,戀人們的眼淚和笑聲牽引著觀眾的心弦,在自己的土地上,愛情,變得很結實,很經得起考驗。
我想劇中最吸引人的還是許許多多的小人物吧—台灣人從來都是小人物,我們不崇拜英雄,是許許多多小小的、平凡的身影,建構並且豐富了這塊土地。像早熟的大大,常常喜歡在哼歌最後、加上一句長長尾音”阿—門”;常常把”我係國寶級人物咧”掛在口頭上的茂伯(a-ha,真實世界裏,茂伯也真的是國寶級人物呢)、有一張昆蟲臉的水蛙、代表客家人刻苦耐勞的馬拉桑—是這些小人物讓整部海角七號變得那麼鮮明而且吸引人,他們的每句對白都讓觀眾爽到不行,因為這就是我們日常對話的內容啊。但是劇中凸顯的幾個問題也讓觀眾深省—住在海邊的人們,為什麼再也看不到美麗蔚藍的海了呢?曾幾何時,家門前的海變成只有觀光客可以享用的奢侈品?還有我們家鄉的人才都到哪裏去了?為什麼只剩老弱天天倚在門口、盼著逢年過節才能見上一面的孩子們?
但是我說過ㄛ,這不是一部悲情電影(我很高興國片好像可以脫離悲情的陰影,事實上,去年那部”練習曲”就讓我愛不釋手—我發誓不管變得多老,我是一定要台灣走一遍的。),裏面的畫面好美,音樂好動人心弦。我邊看電影邊在心中盤算,我會搖鈴鼓,會拉一點二胡--老闆,我也想要去海角七號組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