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上的蔥燒魚。熱門卡通”天才小釣手”。奢華的魚子醬。夜市裏的紙撈金魚。
長期以來,魚一直是人們的食物、或是娛樂對象,那個混身長滿鱗片、結構和人們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在我們大快朵頤、或是隨手棄置的時候,根本一點都不會有其他聯想—但如果有人告訴你,魚類極可能是哺乳動物的老祖宗呢?魚類在你心目中會不會由極小、突然變為極大?
在三億八千五百萬年的岩石中,古生物學家尋找到完整的魚化石。它們有鰭、鱗片、圓錐型的頭;即使不是古生物學家的你我,看到了也會把它叫做”魚”。接著、長眠在三億六千五百萬年前岩石中的兩生類化石也被發現了,化石有脖子、耳朵、四條腿,我雖沒看到,但我也打賭看起來肯定不像魚類。那麼這中間謎也似的兩千萬年發生了什麼事,魚類是否經過演化徹底改變了外貌?像變形金剛一樣、縮起了它的鰓、將圓頭變成扁頭、並且從腹部伸出四隻腳,堂而皇之走出水面,過起水陸兩棲的生活?
這樣的大膽揣測,在2004年出土的提塔利克魚身上獲得印證。這塊化石的年代在完美的三億七千五百萬年,就介於魚類跟兩生類之間的年代,這條魚和所有的魚一樣有魚鰭,只不過魚鰭中包覆著人類四肢骨骼結構的骨頭。分解後的魚鰭帶給古生物學家更多驚喜,提塔利克魚有肩、肘及腕,經研究結果,這些帶骨頭的魚鰭、主要作用竟然是用來做伏地挺身。
一條會做伏地挺身的魚?我腦中瞬間勾畫出強壯的胸肌、還有嘴巴堅毅的線條—這些特徵,在還原的提塔利克魚照片上,我們都可以隱隱約約揣測到。提塔利克魚的頭是扁的,眼睛位於頭頂上,有肋骨,這樣的結構很適合在淺水處走動;但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魚離開它的水生環境,轉往淺水處發展?古生物學家的說法認為在三億七千五百萬年前的河川中,每一條魚都是獵食者,有些身長近五公尺,幾乎是提塔利克魚的兩倍;在那個魚吃魚的年代,生存策略很明顯,要不以體型取勝、要不然就是披掛滿身盾甲、或是乾脆離開水域。看來提塔利克魚選擇了最後一項。
我們四肢的構造,很多都能追溯到這些魚鰭上。將你的手腕彎曲,張開手掌、捏緊手掌,做這些動作利用到的關節,首次出現在提塔利克魚的魚鰭中。寫到這裏,我想起宮崎駿的動畫片”崖上的波妞”—泥盆紀世代穿梭在河洋中的魚,那些巨大的魚類,在清澈見底的水中悠游著,那樣的畫面既壯觀,但也帶有一抹令人困惑的熟悉感。現在我終於明白了,想必是經過數億年後,整個地球風貌已大大迥異於那個魚類稱霸的世紀。生物演化好像也到了極致。可是在某些睡夢中、或是圖像中,隱約喚起那樣古老年代的記憶,有關我們曾是一條魚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