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智商在18~25歲達到顛峰。25歲時大腦體積最大,其後開始縮小,重量減輕(想到電影”飯飯之交”就讀MIT的女主角抱怨說她常感到脖子肩膀酸痛,因為她的腦容量負擔太重—對於這種說法,我在看到這本書之後、才知道原來真的有根據。) 哥德說人若到28歲還未成名,就別做光宗耀祖的夢了;現代醫學之父 Sir William Osler也說世上最有影響力、最撼動人心、最有生命力的成就,都是人類在25~40歲達成的。除了顛峰狀態的大腦,人的力氣與協調力在19歲攀上高峰,20歲之前柔軟度最好,耐力在20~30歲最佳,能夠承受4倍於鋼筋混凝土(相當於每平方公分約1,700公斤壓力)的骨骼,也在30歲達到最佳狀態。
我們都知道人終須一死。當我們離搖籃越來越遠,同時也離墳墓越來越近。但生命的秘密是什麼?我們帶著哭聲來到人世,究竟是否背負著某種使命?一直以來,我們以為這些秘密隱藏在我們的心智中,但是大衛。席爾用很多數字告訴我們,錯啦! 秘密在我們的身體裏。
以上跟人體顛峰相關的數字的共同點你發現了嗎?有人會說是”年輕”,用大衛的觀點來說,是”生殖力”。所有動物,包括人類在內,到達性成熟之後,身體機能就開始走下坡了。人類這個數字是25歲。對鮭魚、章魚及其他動植物而言,一旦生殖完成,身體就成了無用的軀殼。你以為萬物之靈的人類不一樣嗎?恐怕你要失望了,在我們腦中,有個叫松果腺的生理時鐘,它知道你健身或化粧之下的真正年齡;當人體一過生育黃金期,松果體就會判斷這個身體已經老去,無法有效生育(大約在45歲),它會減少褪黑激素分泌,通知其他系統可以開始老化或罷工—當褪黑激素濃度降低時,免疫系統隨之關閉,跟性相關的器官開始萎縮、慾望及能力也跟著下滑。說穿了,這些徵兆都在告訴你生命只有兩件事,生殖,死亡。
聽起來好sad。這個結論和我們所有學習到的完全不同。17世紀倫理學家拉布耶和說”人生三要事:出生,活著,和死亡。出生時沒有知覺,死亡時滿懷痛苦,中間則忘記好好活著。”開始和結束看來我們是沒得選了,但是有關於”活著”這部份,我們倒是有很多前車之鑑;在人類有限的一生當中,也許黃金時期不是很長,但絕對來得及做一些事,譬如讀詩、寫作、畫畫,或是逐夢,或許就是和心愛的人種一畦小草小花;人生可能不是太長,但絕對夠長讓我們做我們想做的事。再不然,就學學某個汽車保險桿廣告的豁達吧”先吃甜點。畢竟世事難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