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固 安全 綠化 美學

看見19世紀台灣

我不記得我小時候讀過關於台灣的歷史?除了鄭成功、荷蘭人、228,好像對台灣的了解三言兩語就可以說完。無意中發現這本書,這是西方14位旅者有關福爾摩沙的經歷及觀點,看完之後,再對比今天的紛亂,忍不住開始思考,大部份的我們到底錯過了什麼?

 

這些人,有服務於官方、有探險家、有傳教士、商人—其中Webster,H.A還是大英百科全書”福爾摩沙”這個名詞內容撰寫者;他們在19世紀、踏上這塊尚未被污染的小島,用腳走過大半部份福爾摩沙的土地,寫下他們的觀察、或是愛。

 

縱觀這14人的記錄,19世紀的福爾摩沙美的讓人眩目。

史溫侯搭乘小船拜訪熱蘭遮城(現今安平古堡)時,對於當地風景有這樣描述”離城堡約兩英里處,可由一淺運河進入台灣府,多處寬不及40碼。……平穩前進時,美麗的綠色羊蹄蔓草長著像旋花的紫花,令人賞心悅目,又有無數的喜雀在視界外的高空歡唱,向我們傾注悅耳的旋律。”韋伯斯特描寫他從東海案看到”眾山的輪廓既美麗又奇妙;有圓頂、尖頂,以及像牆般的懸崖絕壁,一個接著一個,變化多端的驚人。山側覆滿鮮綠的草木,瀑布由此傾瀉而下,在熱帶陽光裏閃閃發亮,有如銀子一般。”

 

在這些外國人眼中,福爾摩沙同時也居住一群最善良好客的人—這些人大都是原住民,他們有著奇妙的風俗、美麗的打扮、可以在山林中健走無礙的強健身體,而且對於具有善意的訪客,往往敞開胸懷迎接他們—反而是平地人,或是渡海來台的漢人,他們被描寫成一群城府較深、會用不法手段騙取山地人土地、且較富裕、堪稱知書達禮的人們。書中對漢人著墨不深,大部份文獻記載的都是原住民的穿著、風俗民情。在這個時期,福爾摩沙的原住民還保有獵人頭的風俗,但即使再驃勇善戰,不敵漢人的強奪豪取、各個部落或族群紛紛退居山區的情勢,亦成定局。

 

閱讀19世紀的台灣,我很難用一個外人的心情,去看待這些記實、或純粹是外國人看待蠻荒小島的浪漫情懷。台灣是恢復不回當年的美麗富饒了,漢人對於原住民的不公平、也成為一頁已被寫成的歷史。但是現在的我們、一定還能再做些什麼,就像原本清澈小溪、因為工業化變得惡臭,但是今天我們又還它原本面目一樣。雖然已經有點遲,但是我們一定還能夠,再為這塊土地做些什麼。

分類: 閱讀好好玩
發佈日期: 2008年12月15日
觀看人數: 2323
回應: 0

我要留言

Name
Email
Post
0 回應
首頁 /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