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固 安全 綠化 美學

沒有魚的海洋

一切都比我們所想的簡單,同時卻也出乎我們意料地複雜。”-- 哥德

 

看看1756年出版的的”動物自然史”;阿諾。德。諾布勒維勒及薩雷恩是如何形容當初海洋中的魚群”牠們的數量可說是無窮無盡,也就是超越我們已知的數目;不管我們如何計數,我們只能說,牠們數量超越天空中肉眼及望遠鏡可望的星星數量”、”上帝為了保存魚類,賦與其中一些力量、賦予另外一些輕盈與遠見,並以不可思議的方法讓牠們增生,使得牠們的生殖力超越互相吞噬的熱情,而且毀滅的數目總是遠遠低於增生的數目。”—向來我們都以”天上繁星”、”恆河之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之類形容詞來形容豐富的海洋資源,到了20世紀末,赫然出現完全相反的”枯竭”兩個字,這樣的說法也的確把大多數的我們給嚇壞了! 談到我們的下一代可能要面對一個沒有魚類的海洋,很多人可能覺得這真是危言聳聽;但是觀看以下這些數字:西北大西洋的大白鯊減少75%以上、北大西洋的鱈魚減少99.9%、西非的石斑魚減少80%......好像這樣的情況還不夠糟似的,專家表示,當族群數量降到極低程度,族群內的遺傳多樣性會縮減、伴侶會更難以尋找、魚受孕的成功率會降低......種種阻礙海洋族群數量恢復的敵對因素會集合成”林蔭效應”,結論就是,老兄,即使現在開始停止捕魚,數量降低的魚群也無法恢復昔日盛況了。

 

導至生物絕種的因素很多,但其中開發是主要原因(佔55%),第二名是棲息地的喪失或惡化(37%),其次是物種入侵、氣候變遷、污染或疾病。--這個說法讓我想到 The Perfect Storm,當所有條件都齊備了,牢不可破的超完美風暴也就形成了;21世紀的海洋也面臨這樣的惡境,所有讓物種滅絕的因素,全部都在海洋周遭虎視眈耽。

 

即使知道我們的海洋資源由”豐富”走至”枯竭”,但是我們還是不能不吃魚;魚類含有豐富的omega3,這是其他食物所無法取代的,更遑論豐富的蛋白質了。魚類為28億人口提供20%的動物蛋白質,在某些開發中的小島國,甚至是50%以上的蛋白質主要來源。在過漁期間究竟如何吃魚?我覺得這好像都是道德約束,例如中止有”海洋推土機”惡名的拖網作業、不吃仔魚、落實推動標示生產方式/來源地等相關資訊的海洋標籤等,這些目前都有非政府單位在推動,但是因為事關國家龐大經濟效益,顯然推動成效不彰。閱讀這本書讓我想到1962年瑞秋。卡爾森的”寂靜的春天”。我們萬萬沒想到,百年後,我們即將面對的,竟然是一整個寂靜的海洋。

發佈日期: 2011年04月11日
觀看人數: 2231
回應: 0

我要留言

Name
Email
Post
0 回應
首頁 / 上一頁